秦艺旗袍,由上海秦艺服饰有限公司(三问集团子公司)运营,作为深具影响力的中式服装品牌、海派旗袍引领者,成功为众多中外国家领导人、使领馆官员及全球各领域精英人士,设计、制作出席重要场合的精美礼服,并获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授予“唯一指定旗袍品牌”。
秦艺服饰董事长李建秦女士自1998年创建品牌至今,秦艺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为中外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使领馆官员和世界各领域的精英人士设计、制作出席各种场合的精美中式服装,并取得了各方的关注、肯定和荣誉。
APEC让中国的“唐装”火了,而这些唐装的制作者———李建秦和她的“秦艺服饰品牌展示厅,顿时被眼前一件件华服吸引:唐装气韵儒雅,旗袍优雅灵动,中装端庄古典。
自创品牌
1996年的春天,李建秦还不知道唐装为何物,更不可能想象自己今后会与叱咤世界风云的各国首脑们发生某种联系。当时的她正在为自己何时下岗而忧心……
李建秦18岁进入上海五洲服装厂,从流水线上的缝纫工,一直干到工会干事、厂办政治学校的老师。1996年纺织服装行业开始调整,李建秦停薪留职了。她想想,好歹在服装厂工作了20年,就干服装吧。
虽然如此,李建秦还是个门外汉。她从当营业员开始,学起了服装“生意”。觉得时机成熟后,她就在家附近租了间临时房,花1000元装修店面,又花1000元购置了一批服装,开了一家小小的服装店。
半年后,李建秦买来两台旧缝纫机,请来4位师傅———她想做中式服装。店铺周围的“有钱阶层”多,还有不少老外,都喜欢穿“一字扣”中式服装,老外常说“穿中装很有气质”。这些顾客对中装的要求一是要高品位的做工,二是希望有现代气息。对服装定制一知半解的李建秦苦心钻研,竟然把这些东西都弄懂了,还学会了裁剪设计,俨然一个服装大师。
1998年4月,小店有了些名气,她到街道注册了“秦艺服饰公司”与“秦艺”商标。李建秦还把“秦艺”的中式服装送进外滩友谊商店。第一个月,“秦艺”唐装营业额1万元;第二个月增加品种,营业额3万元;第三个月,李建秦针对顾客需要设计服装,营业额翻到了8万元,在友谊商店供应商中名列前茅。
起步
2001年,秦艺公司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开设了专卖店或专柜,共有18家,员工也有一百多人了。李建秦整天为秦艺的发展忙里忙外,却丝毫不知道上海正在筹备一个叫做APEC的会议,更不知道在这个会议上,中国人要让世界重要国家的首脑们穿上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式唐装”登台亮相。而此时会议筹备组正紧锣密鼓地从全国招来四十多家企业参加设计竞选。
“秦艺”与APEC唐装的故事也正是从友谊商店开始的。
2001年初,一位外国友人到友谊商店购物,他一直想买一件称心的唐装而不得。在友谊商店,他终于逢上“知己”,套着一件秦艺的唐装赞不绝口。此时,参加APEC服装竞争的企业已从四十多家淘汰到了十来家,在旁陪同的一位上海市领导立即吩咐APEC筹备组请秦艺公司参加唐装的设计竞选。
于是,李建秦参加了“给领导人设计衣服”的第二轮竞选会议。会后,她找到了工作人员,详细询问这些唐装是给谁穿的,在什么场合穿,着装合影的墙体与布景的颜色等等。但是,她却没敢问最想问的问题:什么叫APEC会议?
回去后,她请来老主顾的儿子,一位在交大读书的大学生搞懂了APEC以及每一个字母的含义。李建秦敏锐地感觉到,这是证实“秦艺”实力的最好机会,也是历史给予“秦艺”最好的商机,当时她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
机遇
回到公司,李建秦请人下载了所有网上有关APEC会议内容的材料,连历年来APEC会议的地点、主题、领导人的衣着等也收集齐全,并四处寻找21位国家领导人的文字,图像资料,整理成册,其中包括这些领导人近些年的身材变化、特点、喜欢的衣服样式与颜色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一件唐装更具有针对性。
秦艺设计的中式衬衣,选用了粉白色的万寿缎,这种料子的质地非常好,有立体感的祥云图案,有寿团与汉字。为体现这些世界巨子的阳刚之气,衬衣采用了西式裁剪,使肩部挺括有线条感,衬衫的袖子也采用了西装袖,长长的加宽克夫上,配上了3个一字扣,组成一个“王”字,体现这是特殊场合的特殊人物穿的。
第二轮过后,剩下5家企业,第三轮后,只剩下两家:秦艺服饰公司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服装研究所。筹备组领导最终拍板:选用秦艺设计的衬衣、服装研究所的外套。
李建秦回到公司,立即召集人马装修车间,添置缝纫机、龙门架等专用设备。有人认为,为几件衣服大动干戈是否值得?事实证明这是值得的。不久后,上海市领导到秦艺公司实地考察,发现这里设备齐全,缝纫工人操作娴熟,因此决定衬衣和研究所设计的外套都由“秦艺公司”制作,研究所协助完成。
APEC会议上,唐装闪亮登场,产生了令全世界舆论轰动的效应。这样的冲击波冲得李建秦惊喜万分:一夜之间,“秦艺”名声大噪,慕名而来定制服装者大增,海外及国内各地要求代理的商家电话不断。订单越来越多,许多从国外慕名而来的客人进到店里第一句话就问:APEC会议上那些领导人的唐装是这儿定制的吗?这让李建秦感到自己通过努力终于把握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